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常见的言外之意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一、言内意外与意内言外是什么意思
1、这三个词在说明语言或语言现象的时候常被用到,它们都从某一方面阐释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
2、《说文解字》中,“词”字分属“司”部之下,并且是该部所收的惟一一个字.并且这个字还是一个一直沿用至今而未逝,字形也基本不变的字.而许慎对“词”字的释义正是:“意内言外者也.从司从言.”而“司”字释为:“臣司事于外者,从反后.凡司之属皆从司.”
3、王力的《古代汉语》中曾说到,不把显然与“言”、与说话相关的“词”字收归“言”部,却要放入俨然如同专设的“司”部,可见《说文》不尽科学之处.我倒以为,此举固然可能是其不够科学的表现,却也反映出许氏对“词”相当的重视.“词”作为“司”部之下的唯一一个字,正是强调了“词”这个字与其他“言”部之字所不同的“司”意.依《说文》,“词”当是一个会意字,“司”为“臣司事于外者”,“词”其实就是“以‘言’为‘司事于外’之臣的事物”.“词”当然不仅仅指现代意义常用的“词语”的“词”,应当作“言词”解,大致可以等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语言”.而“意内言外”,恰恰向我们阐释了语言的基本特征,那就是以语音为外在表现形式,内里包含相应的意义.“外”指外在,表面所有,表面可得;“内”则指内在,非一望或一听可知的.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是客观的,可为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但它和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可以说“言外”;而意义却是在约定俗成、得以与形式结合之后,人们经过后天的习得,才可以理解,故说“意内”.
4、所以我以为,“意内言外”可算是关于语言的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而《说文》对“司”和“词”的处理——不论是能力未及不尽科学的无意之作,还是有意为之——是不无道理的.
5、又,略提一笔:《说文》“司”字释条中有“从反后”,以篆体来看,“司”字的确是“后”的左右反写字,可见二者应当是有一定联系的.“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后”,即君主,君主是在庙堂之内治国者,“发号者”,是治国、发令但不做具体事务的.而“司”是“臣司事于外者”,那么它“从反后”就我看来就很合理了.
6、语言是声音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但客观事物的无穷和我们对其认知的永远的有限,决定语言永远无法准确地表达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义.这就可说是“言不尽意”了.这个意义上的“言不尽意”指出了语言的某种特征.
7、此外,我们也常常有意或无意地不去努力地精确表达想要表达的意思,反而用上一些诸如体态、动作的其他表达方式,甚至再配合一定的情境,共同进行表达,反而可能达到更佳的表达效果,这也是“言不尽意”.
8、“言不尽意”是说:意思寄于“言”,而在“言”的基础上又可能、或可以离开“言”,使不尽之意含于“言外”.
9、这种“言不尽意”,“言不尽意”造成的听话人理解话语时所必须的补充,也是“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之一了.
10、当“言不尽意”成为有意为之的语言运用手法时,便是“言内意外”了.
11、尤其进行文学创作时,“言内意外”是种极常见且重要的方式.
12、“言内意外”与“意内言外”并不矛盾.后者指出“词”或者说语言的特征,“内”指内容;“外”指形式.而“言内意外”指语言之中、表面的言辞之内,具有对意义的启发性和暗示性,有耐人琢磨和品味、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从字面看所不具有的意义.“言内”是字面范围之内,“意外”是深意或真意在言外.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13、举个例子:“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这是一首写七夕的诗,貌似简单摹写情境,看不出诗人的什么别意.推敲之下,方可从中读出孤独生活和凄凉心境.“银烛秋光冷画屏”、“天阶”,可见所写为宫院生活.“轻罗小扇扑流萤”,流萤所出处,皆荒凉少人烟处,皇宫院落中如此荒凉,再加“扑流萤”所隐现的无聊之感,可见生活之孤独、景况之凄清.因此,到了“坐看牵牛织女星”,也就自然地让人读出了一份凄凉幽怨的心情.这首诗是“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转引自《千家诗评注》).
14、再看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把其当作游春诗来看待,固然也是可观之作,但若以其为朱熹本意就不当了.“泗水”在此当是喻孔门,因为宋室南渡,泗水已经不在其统治区,而在金人统治区内,朱熹足迹是不可能到达的.因此不应认为是游春踏青之作.此诗当是讲治学心得的,“泗水”喻孔门(因孔子葬于鲁城北之泗上,后世便常以“泗上”为儒学的代称),“寻芳”喻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谓已进入佳境.全诗以景语言理,生动流丽.“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两句,也算得是情景理交融的佳句了.
15、“言”与“意”的关系,是历代文学理论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这是后话,改日再作相关札记.
二、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例子
文学作品中的言外之意例子如下: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是两个主人公。贾宝玉在梦中看到一块石头,上面刻着“通灵宝玉”四个字。他拿着这块石头向林黛玉炫耀,但林黛玉告诉他,这块石头并没有什么稀奇,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通灵宝玉。
这段话中的言外之意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价值,不应该被外界的评价所左右。贾宝玉一直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但林黛玉的话让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应该珍视自己的个性。
这个例子中,言外之意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之外,传达出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情感。这种修辞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性。
除了《红楼梦》之外,还有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言外之意的手法。例如,《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询问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但言外之意是主人公哈姆雷特内心深处的矛盾和挣扎。再比如,《围城》中的“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的表面意义是描述婚姻的状态,但言外之意是揭示了婚姻中的困境和无奈。
1、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使读者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例如,“他像一只狮子一样勇猛”,这个比喻让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勇猛和力量。
2、拟人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性,使它们更加生动有趣。例如,“风儿轻轻地吹拂着树叶”,这个拟人化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风的温柔和树叶的飘动。
3、夸张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来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点。例如,“他像一座山一样高大”,这个夸张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高大和威严。
4、反复也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常见修辞手法,它通过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个意思或情感。例如,“春天来了,春天来了”,这个反复的描述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春天的到来和美好。
三、言外之意是什么意思
言外之意的意思是:话里没有明说的本意。
言外之意是指在言语表达中,实际意思并未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隐晦或间接的方式暗示出来的含义。这种暗示多数体现为一种非言语性的暗示,可以是由语气、上下文、非语言动作等多方面来实现。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言外之意”的含义进行解读。
有时候人们会通过使用特定的语气来表达意思,例如口吃、含糊不清的说话方式可能会暗示出发言人的不自信或紧张。而强调某些词汇,则暗示着想要表达更强烈的态度。这种语气上的隐示是常见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的暗示表达出来。一个单词、一句话甚至一段话,如果放在不同的情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思。所以,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上下文,也将更容易理解言外之意。
有时候人们的行为也会暗示出一些言外之意。比如,一个人皱眉头,可能表示他感到不满或疑惑;摇头则表示不同意;点头则表示同意等等。这些非语言动作往往比语言更加真实和直接。
言外之意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和背景得到不同的解释和理解。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褒贬相反的修辞方式比较普遍,常见的如夸张法,比喻法,讽刺法等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会更多地使用直接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总之,“言外之意”是指发言人为了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所表达的意思,使用了一些其他的方式,来表达所想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正确理解言外之意,不仅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也将提高我们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四、言外之意
1、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在各个方面都有体现,特别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大家有时候喜欢面对面谈事情,就是觉得当面交流的效果比书面或者电话交流效果好。但实际上即使是当面沟通,有些时候因为人的预设不同,能否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也很难说。
2、我们常说“言外之意”,这在工作和生活中还挺常见的。就是不把话直接说明了,而是靠听的人去辨别,自己得到说话者想表达的真实想法。这在男女生谈恋爱的时候特别明显,一方说话点到为止,也不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明说,要靠另一方去体会,甚至去猜。如果双方是在一个频率上,那这样的相处方式会带来很多生活情趣,但如果双方的步调并不一致,这样的做法可能会令双方都很不开心,还觉得对方都不为自己考虑。
3、人的天赋差异很大,有些人就是能听出别人话中的言外之意,有些人就算是你已经觉得自己讲得很直接了,但对方就是还没明白。当然我们从表达者的角度来说,一般都会先反思下自己是否表达清楚,只要达到一般人都能明白的程度,那基本表达就算可以。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避免遇到一些就是无法与你顺畅交流的人。
4、这另一面就是很多人会去揣测别人的想法,可能对方是上司不方便直接问明意思,也可能是性格不喜欢与人有直接冲突就喜欢自己在心里想。但根据有限的生活经验发现,大多数时候人们还是愿意直接沟通交流,把话说清楚比猜来猜去好太多了,一来提高沟通效率,二来不用费精力去琢磨别人的想法。要知道这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去猜别人心里的想法,自己的想法都时时在变化,何况别人的呢,这个点是这么想的,下个点就变了,想明白一个点就已经很费劲了,更不用说跟上别人想法变化的节奏。
5、在双方的对话中能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固然是好,但也没必要因为自己听不出对方的潜台词而困扰。毕竟有些人就是天生比较直接,你要去改变自己的天性也是件挺痛苦的事。何况有时候揣测他人的想法还会搞错意思,这种可能性也不小。当然,有时候说话的人可能就是想达到这样的效果,说一些模糊点的话,让大家各种猜,混淆视听。
6、对于个人来说,听出话说人的潜台词有些时候是可以训练的。比如经常有接触的人,时间长了就会了解这人的表达习惯。但我们经常接触的人是有限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我们都是不够了解的。与其自己去猜对方的想法,不如选择直接明说,或者不方便明说的时候就看对方的行动。一个人的行动也是表达内心想法的方式之一,很多时候听人说的太多会被误导,不如把重心放在这人是怎么做事上的。
7、想到“言外之意”这个话题也是某段时间特别心累,明明可以摆在台面上的问题不明说,即使你直接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对方也还是习惯回避的态度。但反过来想,语言有时候是有效信息的来源,但同时也得承认,语言有时也是获得有效信息的干扰源。就像有的人说得特别好,做起来完全是南辕北辙。这么想的话其实也不用太纠结能不能每次都听出对方的潜台词,除了话语之外,也有很多别的方式让你明晰对方的想法。再说了,说到底还是自己怎么想最重要,以不变应万变,一直跟着别人的想法走就太累了。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