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佛教吸收道教文化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我们已经有道教和儒家文化,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佛教吸收道教文化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道教和佛教的关系是什么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二、我们已经有道教和儒家文化***为什么还要引入佛家文化
因为中华民族是个兼容万物的民族,也是十分实用的民族,能够广纳百川,吞吐日月,能够吸收一切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严格的说,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儒释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这个意思。根据南怀瑾老师的阐述,共同形成了类似于金字塔的文化结构:
1、儒家文化是塔基,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化用到生活当中,就是听几乎所有父母说的那一句话:“孩子啊,你要好好念书,将来找份好工作,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类似于食品和饮料,不吃不喝是会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这个“无为”,不是没有作为,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所以道家思想类似于医院,有了病就要上医院,不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还要找到药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顶,核心思想是“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超越轮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吃饱喝足了,该考虑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满足了物质需求的人,必然会产生对精神上的需求”,当今社会为何信仰的趋势又进入到新的热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们发现吃饱喝足了但还是感觉不幸福,所以才开始从精神层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类似于超市,没钱进去逛逛,蹭蹭空调,看看产品,心情愉悦,有小钱就买点小东西,有大钱就买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因此,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影响最大的首推孔子!
三、道教与佛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呢
1、道教和佛教都是存在于我国上下几千年中不曾中断,不曾泯灭的传统文化,即使是在更新换代极快,生活节奏很快的今天,也没有被数字化压在脚下,这样的传统理念和思想依然流传在我们中国人的血液中,同时对我国的文化是有一定的影响。
2、道家是我国的主要思想流派之一,也是流传至今的传授知识讲道理的重要基础,道家的核心理念是以道无自然和天性为主,道家学派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要顺其自然,他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对立面的,并且根据这样的理念提出了无为而治,以柔克刚的政治和军事理念和策略,对于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产生了深刻并且不可忽视的影响。对于我国传统政治的影响在于道家黄老派的实践和理论。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百家争鸣的时候,黄老道家的概念,让先秦走上了先进的现实主义道路。在这个基础之上,黄老道咱还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就是我们现在所常听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主张一经提出,不仅解决了法律合法性的问题,还为后世以道家理念治理开辟的道路。
3、佛教自从从印度流传到我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化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主要影响在建筑和文学以及绘画音乐方面,更深入的对于国家的治理以及语言和文字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从建筑和文学上来说,我国现如今保留的古代建筑最多的就是佛教寺塔,比如说河南嵩山的嵩岳寺砖塔,还有山西的五台山南禅寺,诸如此类的寺庙还有很多,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记录,而且都是吸收了印度的佛教特点发展而成的中国民族特色艺术。从文学上说,最明显的是,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影响到了我国唐朝的诗人的作品,受到影响最显著的是白居易和王维两位诗人。
4、可见,有的时候一场不需要费一兵一卒的思想的革命要比一场流血杀人的战斗革命作用更显著,一个民族思想的改变需要渊远流长的时间,对于一个思想的改变需要我们慢慢渗透,不能急于求成。
四、佛教和道教的关系
关系如下:先说佛教、道教、之异
第一、佛家讲“超世”,道家讲“出世”
1.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人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无能为力,所以要忍受和超脱----即“超世”。要忍受和超脱,就要放弃各种欲望,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磐(无苦的极乐世界)。佛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
2.道教认为,个人修养的提升乃至成仙明道,根本在于个人的修炼,跟别人没有关系,主张远离人群到深山老林找块地方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法上也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出世”思想。道教运用内丹和外丹进行修炼。所谓内丹就是气功,外丹就是服用长生不老药。而修炼内丹和外丹都是个人的事,秘密的事,需要远离社会,所以,道教是主张"出世"的。
1.佛教对“心”的诠释,有诸多层次的分析说明,更用许多的比喻来阐释我们的心,进而教导我们如何找心、安心、净心。“心理学”西文原意为“阐释心灵的学问”,后来引申为“研究人类自身问题的行为科学”。这种发展演变符合佛教对宇宙人生的阐释,所谓“心能生万法”。
佛教从心的角度概括世界万物的一切,并对人的行为问题进行根本性的探讨与阐释,因此,佛教早已构建一套成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佛教的教义几乎都在谈心,在诸多经论中随处可见,其中以“唯识学”对人类精神的分析,最具现代心理学色彩。
2.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
1.佛教兼伦理和功利、理性和巫术而有之,透露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和处世机巧。道教保留了更多的原始宗教的成分,具有相当的巫术性质,更多的适应了当时底层民众的需要。儒教则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伦理型或道德型宗教的特征。
2.道家在传承的过程中,逐步走向了一条比较隐逸的道路。道家不太喜欢做“普渡”的工作,也就是不太重视对全民的“普及义务教育”。道家传授弟子特别重视弟子的“根性”,也就是所谓“天资”。你的根性不行,你不是这块料,道家就不会收你做弟子。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病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病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如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
第四: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第五:注意药物扶持。如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
我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佛教、道教、长期存在着严重的门户之见,彼此隔阂甚至相互诋毁。不过,历史上二教真正学有所成者,往往倒是能够屏弃门户之见,主张二教平等,相互学习。在很多佛、道、的经论中,往往能看到佛、道、二教被许多大德高僧高道们常常动辄“释曰”、“佛曰”或“道曰”,将各家说法平等的列置一块、相互贯通、融为一体,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因此又有“二教一家”之说。
佛教,道教确实有相通甚至相同之处。它们的同,最主要的是佛教,道教都要求克制人的感官欲望,主张人不要被身体本能牵制和奴役,回到人心灵的自然宁静。二教都把心静定为人生的追求,一切的说教和修行都是为了使人达到心灵的宁静。
五、佛教与道教的有效融合在开始于什么时代
佛教为了本土化融合了本地道教和儒家等思想,大约在五胡乱华之时佛教开始频繁发展,但一直不是主流,南北朝开始昌盛起来,大量的吸收中土文化元素,隋朝有很大的发展,而到唐初之时,道教楼观,茅山等明显鼎盛超过佛教,到则天女皇崇佛,之后佛教恢复鼎盛,两教之后一直发展情况史书记载是国教以道为首,次之以佛。一直到两宋,佛教也都是仅次于道教,当时全真确立以三教合一思想立教,在元朝因为朝廷的扶植首次压过道教,之后明朝因为朝廷限制寺庙僧人,而扶植道教正一为主,佛教已经彻底融入了中国。当时已经很流行三教合一的说法了。清朝打压道教。。之后每况愈下,至今道教衰微,而佛道昌盛,基督的新教天主教更是后来居上,收揽大批国人信仰。所谓佛本是道乃是自欺欺人,释道同源更是笑话,佛道在思想上是有很多互相交流吸纳的地方,但是核心思想不同,本质不同。宋明是佛道交流吸收最频繁的朝代。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