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大家好,关于三国周郎周郎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什么意思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翻译成白话文是什么
1、翻译: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2、出自: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9、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10、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
11、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12、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13、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
14、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15、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
16、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17、淘:冲洗,冲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
18、这首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
19、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20、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
21、"乱石"以下五句是写江水腾涌的壮观景象。其中"穿"、"拍"、"卷"等动词用得形象生动。"江山如画"是写景的总括之句。"一时多少豪杰"则又由景物过渡到人事。
22、苏轼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故下阕便全从周郎引发。换头五句写赤壁战争。与周瑜的谈笑论战相似,作者描写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也是举重若轻,闲笔纷出。
23、从起句的"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多少豪杰"再到"遥想公瑾当年",视线不断收束,最后聚焦定格在周瑜身上。然而写周瑜却不写其大智大勇,只写其儒雅风流的气度。
24、苏轼是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词作中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什么意思
1、“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意思是:黄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候周瑜(作战的)赤壁。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中郎将时年仅24岁,吴中称他为“周郎”句意为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2、这句话出自《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内容: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4、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7、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8、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是什么意思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意思为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曾经是三国时代周郎的赤壁战场。“故垒”,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郎”,即周瑜。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
可以用以下我写的论文作总体参考
人们都说《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你同意吗?为什么?
今天我想讲一讲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创作于神宗元丰五年,距离当时"乌台诗案"的文字狱陷害苏轼被贬黄州已两年多。《赤壁怀古》正是展现了苏东坡一段内心愁郁的心历路程,是他在人生失落之时表露心迹,抒发抱负的承载。词中苏轼以豪放的写作风格,描写了祖国的壮美河山,抒发了对古代英雄豪杰的颂扬,以及对个人遭遇不顺的感慨。通过这首词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渴求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以及遭受挫折时乐观的人生态度与顽强的生命力。
《赤壁怀古》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生活,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上几下。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怀才不遇的失落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赤壁怀古》,此词为其代表。因此,有人称,正是苏轼政治上的失败而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词人。被贬黄州是令人感到悲伤的,但正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范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是黄州赤壁的凄苦和挣扎,完成了苏东坡诗词的超越。
本篇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是大江的流水终日不停地向东奔流,那汹涌澎湃的浪潮,淘洗尽了千古以来无数的杰出人物。作者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将壮丽的景物与叱咤风云的人物二者联系起来,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到作者兀立长江岸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极大。
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意思为西边的旧营垒,人们说曾经是三国时代周郎的赤壁战场。“故垒”,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意谓“据人们讲”。“周郎”,即周瑜。周瑜大败曹兵的赤壁战场究竟在哪儿,向来众说纷纭,现一般认为是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长江南岸,也有说是在蒲圻县西北的,苏轼在此不过是姑且借景怀古以抒感而已。
接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集中描写赤壁景物:陡峭纷乱的岩石直插云霄,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激流卷浪,堆似积雪。这夸张的赤壁壮丽雄伟、气势磅礴河山的描写,顿时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撩起人们的遐想,自然会想到当年的英雄风采。只有这样的壮景的衬托,才会有气宇轩昂的豪放氛围。
接下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意思是大好河山,美丽如画;一时间的风云际会,真不知兴起了多少英雄豪杰。“江山如画”,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是“一时多少豪杰”!这里作者总结上文,带起下片。
突兀的“小乔初嫁”写周瑜的年轻,更有美女衬英雄,写其春风得意。而面对八十万曹军从容迎战,倏忽间敌舰灰飞烟灭,这何等的英霸之气呀!而这正凸现了作者的内心秘密:多么想像周瑜一样啊!
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集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但苏轼在如此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所以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六句就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想到当年的周公瑾英姿勃勃,勇武刚烈。手摇羽扇,头戴青巾,谈笑自如,指挥若定,面对八十万曹军从容迎战,倏忽间敌舰灰飞烟灭,这何等的英霸之气呀!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从几个不同的方面进行刻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就连其中忽插入的“小乔初嫁了”一句,也是意在从生活细事上烘托美女衬英雄,周瑜的春风得意。小乔是乔玄的小女儿,生的闭月羞花,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姐姐大乔为孙策之妻,有沉鱼落雁、倾国倾城之貌,与小乔合称“二乔”。
苏轼为什么如此艳羡周瑜?这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呵!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当词人一旦从颂扬英雄豪杰到回想自身的处境,顿时跌入现实。“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不免自嘲多情善感,慨叹光阴虚度。“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就像梦幻一般,所谓事业功名,在时间巨流的冲击下,必将灰飞烟灭。人事无常,功名富贵本是一场虚幻,内心不由感到沉痛而伤悲。所以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沉溺苦海,自伤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在苏轼看来,当年潇洒从容、声名盖世的周瑜现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这样一比,苏轼便从悲哀中超脱了。所以苏轼在与周瑜作了一番比较后,虽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业无法与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发展规律和普遍命运,双方其实也没有什么大的差别。有了这样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结句"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想来还是拿起浊酒,尽情的喝上几杯,并且以此祭洒江上的明月。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作者心情已转为开朗、旷达,最后豁然通达。因此,这两句词中显露出了一种意兴潇洒的豪情。
由此可见,苏轼赤壁的怀古,是为了思今,是为了抒发一种心绪,寄托一种情怀。一段内心愁郁的心历路程中,我们看出了诗人的旷达,更看出了深受佛道文化影响的词人不忍虚度、渴求有所作为的雄心壮志。虽然不免有“多情”句、“如梦”句,但这苍凉的慨叹是作者豪放的补充,或者说因这苍凉更衬托出了赤壁的豪放。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本片《念奴娇》最大的写作风格便是豪放。豪放是指气魄宏大而无拘无束,豪放之美是阳刚之美。说到豪放,便会说苏轼。《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在三个方面:
1、景物描写的豪放:你看那“大江东去”,你看那“乱石穿空”,那夸张、比喻手法的运用,那纵横驰骋、游忍有余的描写,给我们呈现现出了一派广阔的景致,显示出了宏大的气魄。
2、周瑜形象的豪放:这个作者极尽赞美的对象,作者选取了美满婚姻、儒雅风度、卓越的指挥才能三个方面,三个特写,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这个少年得志,在赤壁之战中建树显赫奇功的英雄,正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
3、感时伤今的豪放:生不逢时,空有一腔抱负,但对得起天地良心。不过“风流人物”也是要被历史长河淘尽的,不如在江月、江风中举杯逍遥吧,词人在失落中找到了解脱。
其实,苏轼的赤壁豪放决非一词一句的豪放,那是人生境界的豪放。苏轼的豪放在我们所学过的另一篇《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可以体现。密州出猎这首词通过打猎一事表达了作者对保护国家边疆安定的渴望。它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风格,而写出宏大的气势。勤政爱民的苏轼,为百姓拥戴。“狂”、“卷”写出了出猎的壮阔场面,而“挽”、“射”,尤其是“西北望,射天狼(喻指辽和西夏)”
总之这首《念奴娇》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史无前例,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对于原来只宜红牙拍板、女儿歌喉的传统词坛来说,确实是个重大突破。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本片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代表了苏词的独特面貌,对日后诗词产生了重大影响。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