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东晋历史简介和东晋简介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分享东晋历史简介以及东晋简介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东晋西晋历史简介
1、东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与统一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南北分裂,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个时代,东晋和西晋分别统治着南北两个地区,虽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但是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东晋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段历史,它的历史时间是公元317年至420年。东晋的建立是由司马睿发起的,他是晋朝的太子,因为晋朝的皇帝司马炎去世后,他的弟弟司马衷继位,但是司马衷并不善政治,因此司马睿在317年发动了政变,篡夺了皇位,建立了东晋朝。
3、在东晋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王导、谢安、桓温等人。王导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官员,他主张推行儒家思想,提倡礼仪之邦,被誉为东晋的“文化宰相”。谢安则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主张“和为贵”,提倡和平统一,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桓温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他曾经平定了江南地区的叛乱,后来又在北方对抗了匈奴人的侵略。
4、西晋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一段历史,它的历史时间是公元265年至316年。西晋的建立是由司马炎发起的,他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皇室成员,他在曹魏灭亡后,于公元265年建立了西晋朝。
5、在西晋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人物是司马昭、王衍、陶渊明等人。司马昭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政治上主张“以文治国”,提倡文化教育,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衍则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西晋乐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陶渊明则是西晋时期的一位重要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主张“归田园”,提倡自给自足,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在东晋西晋的历史上,这两个朝代的统治者都曾经试图统一南北两个地区,但是他们的努力都没有成功。东晋时期,南北两个地区的政治和文化差异很大,南方的人民主要以种田为生,文化上主张“文治”,而北方的人民主要以牧业为生,文化上主张“武功”,因此南北两个地区的矛盾很难调和。西晋时期,虽然司马炎曾经统一了南北两个地区,但是他的统治并不稳定,后来的统治者也没有能够维持这种统一局面。
7、东晋西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与统一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南北分裂,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个时代,东晋和西晋分别统治着南北两个地区,虽然这两个朝代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但是它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东晋和西晋都曾经试图统一南北两个地区,但是他们的努力都没有成功。这个时代的历史教育人们要珍惜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同时也要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努力实现和谐统一。
二、东晋和西晋所有历史
1、三国末期,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二子都是曹魏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晋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据现代学者推测,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中国人口已恢复回3500万人,形成“太康盛世”的局面。
2、西晋时期面临的外部局势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灭吴后,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晋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政风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次年,皇族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史称东晋。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3、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三、东晋简介
1、 东晋(317-420),西晋灭亡后,汉族在江东建立东晋政权。公元317年,镇守建康的晋宗室司马睿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2、司马睿在建康建立政权形式的时间实际是在公元311年,当时西晋处于崩溃边缘,但没有明确灭亡。东晋建立的时间一般被视为司马睿称帝的时间。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疆域大体上局限于淮河长江流域以南。
3、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敦、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谢、袁、萧等侨姓,和本身居于江南的朱、张、顾、陆的吴姓。最初东晋有赖权臣王导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拢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从中原南下的士族,并以司马家族作为共同拥戴的对象。
4、但世家大族本身并不真正忠于司马氏,尤其是他们本身都拥有大量田地,以至拥有自家部队(即所谓“部曲”),有足够实力抗衡司马氏政权。最初有王导主持大局,东晋政权得以稳定,故时人称“王与马,共天下”。但晋元帝以降则内乱频生,如有早期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等。
5、东晋本身并没有强大的实力,主要是凭着长江天险,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导号召南迁避难的中原士族,并联合南方大族,取得他们的支持。不过,南北大族之间时常发生冲突,内乱频生,导致东晋政权并不稳定。
6、东晋也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7、东晋时,谢石、谢玄败苻坚于淝水。淝水之战发生在淝水之上,八公山之下,安徽寿县古城。作肥水,源出肥西、寿县之间的将军岭。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留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成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乱,再次陷入长期分裂的状态,胡人无暇南侵。东晋以弱胜强,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8、东晋朝重要地区用大族作镇将,因而形成割据的局面。刘裕改用皇子作镇将,特别是荆州江州两镇,所统兵甲占全国兵甲的半数,更非选皇子不可,从此建康朝廷不再受大族重镇的威胁。
9、历尽11世,此后东晋公室一直没有出一个能力出众的人力挽狂澜。北方乱糟糟的天下,使得东晋北伐动作频频,这使得东晋经常出现权倾一世的军阀头子,东晋政治只能实行扬州—荆州二元政治。皇帝不像皇帝,大臣不像大臣。后来的孙恩起义,使得晋朝公室所依赖的扬州集团的经济实力被毁坏,打破了这种二元政治的格局,桓玄建国,使得晋朝公室再也没有威信了。刘裕在这场变故中快速成长,最终成了东晋政权的掘墓人。
关于本次东晋历史简介和东晋简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