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凯之家

司马懿的特点,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司马懿的特点,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其实司马懿的特点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司马懿的性格特征,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司马懿的特点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一、司马懿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1、一、聪慧过人,善于识人,审时度势

2、曹操当时刚打败袁绍不久,急需人才,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便征聘他出来做官。司马懿得知消息后,觉得曹操是宦官之后,不愿意屈节侍奉他。

3、但他又不敢公开拒绝曹操,便假说自己患有风痹病,起居不便。曹操怀疑司马懿是有意推诿,秘密派人在夜间查看。司马懿事先得到消息,整日整夜都躺在床上。夜静更深时,那人潜入司马懿卧室,然见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

4、那人仍不放心,拔刀向司马懿挥去。眼见利刀夺命,司马懿只是睁大眼睛看着那人,身体依然坚卧不动。那人这才相信司马懿果真得了风痹病,收起佩刀,回去禀报了曹操。

5、曹操当了丞相急于网罗人才,就又想起了司马懿,决定再次征聘他。他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不应召,就把他抓起来。司马懿知道,曹操虽然爱才,但对恃才傲物、不肯亲附自己的人,却是不能容忍的。司马懿害怕被杀,只得乖乖离家应召。

6、司马懿洞察先机,决断果敢的一面在他的军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与诸葛亮的数次决战中更是将他在军事上的天赋和瞬间决断的能力都充分体现出来。

7、而他对待不同的君主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同的敌人运用不同的战术并且屡次取得成功都体现了他的圆滑和知人识人的能力。

8、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技重施,先下赦书赦免王凌之罪,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

9、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自缚等待,说:“我如有罪,公可用半片竹简召回,何苦亲自来呢?”司马懿说:“因为君非折简之客啊!”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

10、途经贾逵的寺庙,王凌大声呼庙。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

11、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埋于土中。司马懿最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12、当然最后他选择了起兵叛乱,虽然在别人眼中是不仁不义的行为,但这也是构成他性格的很重要的一部分那就是他的凶狠和果敢,毫不犹豫,不会浪费每一个机会。也正是因为他的性格才使得他能在一次次改朝换代中笑到最后。

13、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

14、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15、司马懿的性格中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不为人所称赞的一面,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6、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两种评价都不为过,都是属于司马懿性格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的都是多元化的,何况是作为那个时代的处于政治中心的重要人物,司马懿拥有多面性格,面对不同的事,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17、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懿“轶事典故”

二、司马懿的性格特点

1、司马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权臣,司马懿为人狡诈、阴险、尤善隐忍,他谨慎的性格作风使得他笑到了最后,成为了三国历史上最大的胜利者。司马懿才干出众,单就军事来说更是在诸葛亮之上,所以流传的司马懿怕诸葛亮的说法并不可信,其实司马懿怕的只有那个喜怒不定的曹操罢了。

2、纵观司马懿的一生,他心有不轨又能够很好的掩饰住自己的心机,所以在魏国混乱的朝政中,司马懿能够一直游刃有余的在各种风波险境之中安然无恙,还身居高位,执掌大权,可以说是三国后期最成功的人。

3、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4、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5、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三、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1、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

2、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

3、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

4、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

5、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6、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

7、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全权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8、平生最显著的功绩是多次亲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的北伐。

9、死后谥号舞阳宣文侯,次子司马昭被封晋王后,追封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懿为晋宣帝。

10、在曹操意欲迁都之时,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

11、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

12、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

13、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14、与诸葛的较量可能是人们最爱看的段子了。

15、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

16、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

17、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

18、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

19、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

20、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21、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

22、”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

23、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24、由此可见司马对于人心的掌控和把握。

25、而司马也牢牢的抓住了诸葛的命门,难以持久。

26、当然,在诸葛死后,司马赞扬过诸葛,“乃天下奇才也。

27、”可见司马的心胸也算宽阔,对于老对手也有着足够的敬重(大概吧,呵呵)。

28、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

29、原文如下: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

30、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

31、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

32、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

33、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

34、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

35、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36、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

37、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

38、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

39、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

40、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

41、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42、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

43、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44、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

45、”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

46、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

47、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

48、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

49、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50、古人对于司马的评价都相当之高。

51、房玄龄:①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

52、孙权: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

53、曹操: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54、文钦: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

55、大概,司马的哥唯一爱好就是算计他人了

关于司马懿的特点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