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四逆汤治上热下寒,以及喝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会不会上火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一、内热外寒怎么调理
1、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2、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3、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4、【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5、【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6、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7、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8、【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9、【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10、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11、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12、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3、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4、(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15、(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证候。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证。
16、2。表里寒热错杂:患者表里同病而寒热性质不同,称为表里寒热错杂。包括表寒里热和表热里寒两种情况。
17、(1)表寒里热;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证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证。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证候。
18、(2)里寒表热: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证候。常见于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证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瘤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19、寒热错杂的辨证,除了要辨别上下表里的部位之外,关键在于分清寒热的多少。寒多热少者,应以治寒为主,兼顾热证;热多寒少者,应以治热为主,兼顾寒证。
20、1。寒证转化为热证:患者先有寒证,后来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证转化为热证。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证,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表示其证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21、2。热证转化为寒证:患者先有热证。后来出现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便渐渐消失,就是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泄,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
22、寒热证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证转化为寒证,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23、当寒证或热证发展到极点时,有时会出现与疾病本质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极似热”、“热极似寒”,即所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这些假象常见于病情危笃的严重关头,如不细察,往往容易贻误生命。
24、1。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外见假热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阳寒热格拒而成,故又称“阴盛格阳”,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形成虚阳浮越阴极似阳的现象,其表现如;身热,面色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病人身虽热却反欲盖衣被,渴欲热饮而饮不多,面红时隐时显,浮嫩如妆,不象实热之满面通红,脉大却按之无力。同时还可见到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状。所以,热象是假,阳虚寒盛才是疾病的本质。
25、2。真热假寒: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其产生机理,是由于阳热内盛,阳气闭郁于内,不能布达于四末而形成,或者阳盛于内,拒阴于外,故也称为“阳盛格阴”、根据其阳热闭郁而致手足厥冷的特点习惯上又把它叫“阳厥”或“热厥”。其内热愈盛则肢冷愈严重,即所谓“热深厥亦深”。其表现如:手足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四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症。这种情况的手足厥冷,脉沉就是假寒的现象,而内热才是疾病的本质。
26、辨别寒热真假的要领,除了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外,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注意体察:
27、(l)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则常常如实反映着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方面为主要依据。
28、(2)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晃白而仅在颧颊上见浅红娇嫩之色,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而真寒则是身蜷卧,欲得衣被。
29、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30、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31、【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32、【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33、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34、【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35、【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36、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37、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38、【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39、【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40、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41、【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42、【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43、①外假热而内真寒。参见真寒假热条。
44、.“真寒假热”:如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见身热,两颧潮红,躁扰不宁,苔黑,脉浮大等,表面上看似有热象,但病人却喜热覆被,精神萎颓淡漠,蜷缩而卧,舌质淡白,苔黑而润,脉虽浮大但无力。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其本质仍是寒证,故称“真寒假热”治疗上要用温里回阳,引火归元。
45、真寒假热: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阴盛格阳,临床表现:
46、真寒——可见精神萎靡,形体倦怠,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47、假热——仔细分辨,面虽红,但如妆,或游移不定;口虽渴,但喜热饮,饮量不多;身虽热,但喜近衣取暖;脉虽大,但无力
48、②表热与里寒同时并见。详表热里寒条。
49、表里寒热错杂的一种表现。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50、①外假寒而内真热。参见真热假寒条。
51、.“真热假寒”:即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如热性病中毒较重时可见表情淡漠、困倦懒言、手足发凉、脉沉细等,粗看好似寒证,但又有口鼻气热,胸腹灼热,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干,脉虽沉细但数而有力。为阳热内郁不能外达,本质是热证,故称“真热假寒”,治疗上应清泻里热,疏达阳气。
52、真热假寒: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产生机理是阳盛格阴,临床表现:
53、真热——可见身热恶热,烦渴喜冷饮,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
54、假寒——四肢厥冷,但却不欲近衣被。
55、②表寒未解,里热已盛。参见表寒里热条。
56、表寒里热证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见《医学心悟·伤寒主治四字论》。由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57、痘紫干红,热盛皮燥,二便清溏,饮食短少,表热里寒,此理显耀,能明此理,药无不效。里热表寒,痘色灰白,粪结尿黄,切牙寒战,辨明施治,功超太皇。表里俱热,狂言烦躁,痘子干红,干燥又渴,二便不通,早下奇方。表里俱寒,痘色灰白,陷顶不红,二便清溏,头温足冷,清浆作痒,寒战切牙,温补回祥。(又曰∶无汗表实,有汗表虚,诸痛为实,诸痒为虚,红则为热,白则为寒,热应足温,白赤寒热。
58、能找到的,差不多全找了,只是理论方面的。先看看有帮助吗。
二、2022-2-8三四汤应用
1、临床中,遇见很多上热下寒的患者,这类人常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乌梅丸,从师父那里回来后,我尝试着六经辨证与师父的思路的结合,慢慢的去思考及临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我把这个思考告诉了东海,金乙他们,他们去临床实践后治疗后效果还可以。
3、“三四汤”是由四逆汤、四君子汤、四逆散组成,师父称之为三四汤,主治病因病机为脾肾阳虚、肝气郁结。临床中用于神志疾病,焦虑,失眠,抑郁、内科、妇科杂症,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4、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具有温中、回阳、救逆的功效。李可老中医认为神志病的患者,都具有阳气虚,阳气不足的特点,运用四逆汤治疗神志病收效满意。这些患者临证表现多有脉沉细,细弱,四肢肢冷,便溏尿频,舌质胖大,水滑的。
5、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有补气,健脾胃,的功效。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不足,则见气短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症。
6、四逆散,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是一张疏肝理气、解郁通阳的有效方剂。
7、四逆汤、四君子汤合用,意在顾护先天、后天两本,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畅气机。
8、“三四汤”经方角度是太阴少阳,从脏腑角度来说,肝、脾、肾三脏同调。在各个系统都有非常大运用机会,效果蛮好,临证注意加减运用。
9、脾胃病,脘腹胀满、疼痛,合百合乌药散、三畏汤。
10、阳虚虚火上扰时宜加生三石,引阳气潜降,引阳入阴,用之治疗精神类疾病,失眠、心烦、惊悸等症,临证酌加枣仁、远志、百合等药。
11、妇科,痛经、月经不调,子宫肌瘤,临证可合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四物汤。
12、合桂枝茯苓丸,抵挡汤、桃核承气用于夹有瘀血症,如狂躁、失眠、腹痛等属阳虚血淤。
13、合肾四味、五子衍宗丸、鹿胎膏等,治疗男科疾病,阳痿早泄,精子活动力差、少精、死精。
14、临证中,师父还加桂枝,取苓桂术甘汤,用于头晕,头晕沉感。因水饮上逆引起,气上冲,往上顶,用苓桂术甘汤,或加泽泻,与白术形成泽泻饮。合小陷胸汤:心下痞满,舌苔黄腻,或是有痰,痰黄粘。合栀子豉汤:心中无名的烦闷。
15、三四汤和柴桂姜汤的临证,胸满闷、口干口苦、心烦、小便不利等证有类;似之处,三四汤的病机为脾肾阳虚、肝气不舒,六经辩证为太阴少阳合病,属厥阴,柴桂姜为胆热脾寒,六经为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厥阴病,三四汤临证里虚寒较柴桂姜为重,柴桂姜胆热较三四汤明显。
16、中年,男性,已经反复失眠2年,5月中旬找我看的,失眠,彻夜难眠,心烦不已,口干口苦,没有胃口,大便常年稀烂,稍微吃点水果油腻就会腹泻,整个人疲劳乏力,舌胖大,苔白,脉无力细微。我开的是三四汤,服用了5剂,二诊的时候说已经能够入睡7小时,他觉得很满意了,因为工作的原因,没有继续吃,三诊的时候,已经停了一个星期药,能够入睡5小时,觉得还不够好,又来看一次,把二诊服药的结果告诉了我。
17、神志疾病的治疗,非常的特殊及复杂,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我也是在不断的探索及临床中,特别是对于一些顽固性失眠,焦虑,抑郁,等治疗还有很多效果不明显的,这类疾病的发生既有生物学因素,又有家庭,环境,压力,疾病等因素影响,治疗相当的棘手,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们医生,要陪伴着成长,也许有时陪伴就是最好的治疗,一个初三女孩,我陪伴了四年,考上了大学后,就抑郁彻底的好了,一个阿姨,陪伴治疗了四年,完全恢复正常的社会功能及生活。每个故事,都会让人心疼。
18、每个案例,从来没有会是容易的,有个顽固性失眠,焦虑,治疗后好了一段时间,情绪,睡眠都很稳定,但由于工作的压力,有时又会失眠,反反复复,我们作为医生,不会说,你把工作辞了吧,你的睡眠就好了。其实很多患者抱有这样的心理,其实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解决认知,有时也是需要患者自身的觉醒,是的,觉醒,身与心的觉醒。
19、四逆汤、四逆散、四君子汤在神志病运用体会
20、四逆汤,四君子汤,四逆散,我称之为三四汤,临床中我常用于神志疾病,焦虑,失眠,抑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但由于临床案例不多,也许有一定的局限性。
21、四逆汤,由附子,干姜,炙甘草组成,大家非常熟悉,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我发现很多神志病的患者,都具有太阴里虚寒,阳气虚,阳气不足的特点,往往表现为,脉沉细,细弱,细微,重微,同时呢,有手脚冷,双下肢冷,夜尿频(有部份是失眠导致年频恶性循环),大便不成型,舌是胖大,水滑的。这个时候,往往就具有运用四逆汤的机会。他们往往特别敏感,对声音,一些外在敏感而惊恐万状,内心没有足够的安全感,有时需要人一直陪伴在身边,同时要跟家人睡,我认为这也是阳气虚的表现。
22、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为什么叫四君子呢?
23、这四君子能够补气,健运中焦,补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处于中的作用,脾胃能转,各个系统就能动起来,神志病的患者有些是没有胃口的,中焦脾胃很弱的,不想吃,舌苔是浊,厚,腻,这个时候,四君子这个药方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各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
三、353、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
353、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辛热)黄连(苦寒)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病从伤寒来,由于有寒而发生了寒格,吃东西不下来,本来应该治疗寒,医生反而用了吐法,导致症状更加严重。本应用理中汤或者四逆汤治疗的虚寒性寒格,这里用了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因为有热,是火格。这是寒热并用的方法,既辛开苦降,吐伤了胃气,所以要加人参。
陈修园认为凡是格逆,寒热这个方子都能治疗,寒格干姜要加大剂量;热格就要加大黄芩黄连;脾寒胃热,上有吐,下有利,那么干姜黄连黄芩就要等量。
这段注家都说有错,因为第一句不好解释。寒格于心下,就是胃,胃寒,上边有热,就是胸中烦热。吐是因为胃虚有水有寒。内烦是胃不和导致的,用了吐药更加要吐,要是用下法,导致胃虚,寒向上,结果造成食入口即吐。
伤寒因为内虚寒饮,入了厥阴,上面胸中阳气被阻隔,就热了;如果再吐下更虚胃气,寒饮上逆就吐,用黄芩黄连清上焦热,干姜温中,人参补充津液。伤寒传入太阴,本应该是虚寒下利,但是医生认为有实证,就用了吐法,导致中下焦寒饮更加厉害,出现寒格,下焦寒饮上逆,上焦阳气被阻隔,不能下交阴,阴阳阻隔不同,所以出现上热下寒,虽然没有厥逆,但是有上热下寒,所以还是厥阴病。
这里用了人参补充津液,方子的症状就是口干渴,心中烦而呕,心下痞闷,下利,舌淡苔滑而黄腻。
四、上热下寒***脾肾阳虚***喝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会不会上火
1、上热下寒在治疗过程中比较不好把握,尤其当涉及到用药更是。用寒药就会让病者寒,用热药就会让患者觉得热。
2、如果下寒比较明显,四逆汤是可以用的,但是怎么用和如何搭配用药就很关键。
3、比如可以配合龙骨牡蛎把热沉降下去,或者佐以黄芩黄连等,如兼有奔豚可以配合沉香肉桂牛膝之类。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