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凯之家

苏州的雅号(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

苏州的雅号(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

各位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苏州的雅号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假如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苏州在古代叫什么
  2. 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
  3. 苏州古代雅称

一、苏州在古代叫什么

姑苏的姑是当地的土话发音,是个发声词,没有意义,经常放在一个名次面前做前缀词。大禹时代有个高干子弟叫胥,治水有功劳,被封在这儿,带领灾后重建,随后被部落人奉为首领,从此之后这里就用胥来命名,前面加姑这个发音词,便是姑胥了。不过因为古代的时候,胥和苏是同一个发音,所以渐渐的就用苏代替胥,姑苏就是这么由来的,姑苏这个叫法大概与《战国策》同时期。

吴,苏州的代称,这个大家也不陌生。简而言之,春秋时期的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勾吴”,成为吴国开创者,这就是也是苏州称“吴”的由来。以后一千余年,苏州一向称作吴县、吴郡、吴州。以吴命名苏州,沿用前年,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吴王阖闾、夫差建立了宫苑,茂苑指代的是吴王的园圃,后被用来泛指苏州。这个叫法一般在诗歌中多见。

元末张士诚割据政权时把平江路改成隆平,后来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之后很改叫苏州府。过了几百年,用回来苏州了。

阊门,这两个算为一类,苏州有非常著名的六个城门,金门﹑阊门是其中重要的两城门﹐所以经常一用"金阊"阊门来借指苏州。

二、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

苏州,古代各称有句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夏商有干族建于干国。太伯奔吴,建句吴国,是天之始。越王勾践来吴后,曾置国都于吴五年,至越王翳,又迁都于吴,直至越国灭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以东阳、鄣、会稽三郡五十三县置荆国,国治苏州,钱miao封吴越王,国治苏州。元末,张士诚自称吴王、改平江府为隆平府,都治苏州。历史上的苏州,一度为省会所在地:唐时的江南东道、浙江西道,元时的江淮行中书省,明时的应天巡抚署,清时的江宁巡抚署、江苏巡抚署、江苏布政使,太平天国的苏福省省会,民国时期的江苏都督行署,日伪时期的江苏省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苏南苏州行政专员公署等。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署会稽郡,领县26,吴居诸县之首。汉高祖五年定会稽,领县:吴、无锡、曲阿、毗陵、娄、阳羡、乌程、由拳、余杭、富春、全唐、海盐、余稽、山阴、诸暨、余姚、上虞、剡、太末、句章、鄮、乌伤。由于经济繁荣,人口增多,苏州领县逐渐减少,地域亦随之减缩。至2001年 2月28日撤销吴县,建吴中、相城两区,今苏州领沧浪、平江、金阊、工业园区、高新区(虎丘)、吴中、相城七区及常熟、张家港、吴江、昆山、太仓五县市。区域面积为8488.42平方公里,人口为573万;市区面积为1730平方公里,人口为205.9万。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春秋时,东周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代建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汉代设吴郡。三国时属孙权吴国。南朝时属梁,设吴郡。隋开皇9年(589年)始称苏州。宋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为治所。1356年张士诚改称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称苏州府。清代续为苏州府。民国元年撤苏州府,设吴县。1928年建苏州市,1930年撤销,复称吴县。

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苏州市曾两次划归苏州专区。1953年至1957年,无锡、江阴、宜兴和武进4县先后划归苏州专区。1956年初,宜兴划归镇江专区。1958年初,苏州专区与松江专区合并。是年7月,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11月原松江专区所属各县划归上海市。1961年,从常熟、江阴划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县。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苏州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1市(常熟)5县(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4个区。之后,5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其中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区更名为虎丘区。2001年初,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2012年9月,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行政区域设立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2019年末,全市共有52个镇、42个街道、1160个居委会、1017个村委会。

三、苏州古代雅称

1、古代各称有勾吴、吴、会稽、吴州、吴郡、平江等,隋置苏州,延称之今。苏州别称有吴都、吴会、吴门、东吴、吴中、吴下、姑苏、长洲、茂苑等。还有姑苏、东吴、平江、吴中等古称。还有一些个别称如:水都、水城、水乡。

2、苏州一带历史上最早形成于商末,我国西北地区姬姓周氏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泰伯、仲雍,避位让贤,从陕西歧山下的周原,千里南奔,来到长江下游南岸的梅里(今江苏梅村),与当地土著居民结合,建立了带有部落性质的“勾吴之国”。

3、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灭商,实行分封制。周武王寻得已在吴地为君主的泰伯、仲雍五世孙周章,封其为诸候。“勾吴”遂成为诸侯国,正式纳入西周版图。

4、战国时期勾吴在苏州建成阖闾大城,乃当时吴国的都城所在。

5、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吴地属会稽郡。郡治在吴国故都(即今苏州城址)。并以郡治所在地设吴县,为所辖二十六县之首邑,吴县之得名自此始。或有时也称吴州。

6、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其从兄刘贾为荆王,领会稽郡,都吴。

7、王莽篡汉,复古改名为泰德,仍为会稽郡治所。

8、南朝刘宋武帝永初2年(公元421年),废吴国之名复称吴郡。

9、太清3年(公元549年),侯景作乱攻陷郡城,改吴郡为吴州。

10、祯明元年(公元587年),析扬州地增置吴州,以原属扬州的吴郡、钱塘郡等改隶吴州,于是吴州、吴郡、吴县三级治所同驻一城。

11、隋朝开皇9年(公元589年)废吴郡易吴州改为苏州,以城姑苏山得名。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姑苏台由夏朝谋臣“胥”得名。

12、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

13、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14、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

15、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

16、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并改隶浙西道,节度使署也驻苏城。

17、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

18、后唐同光2年(公元924年),钱缪又奏请升中吴府为中吴军,设节度使,领常、润等州,直至宋初未有变易。

19、宋太祖开宝8年(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改中吴军为平江军,隶江南道。

20、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

21、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

22、元代始行行省制。至元12年(公元1275年)设江淮行省,置浙西路军民宣抚司,次年即改宣抚司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

23、18年(公元1281年)升平江路为达鲁花赤(蒙语长官之意)总管府。

24、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25、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

26、雍正3年(公元1725年)分江南省为安徽、江苏两省,于是江苏巡抚、江苏布政使、苏州府治和长、元、吴三县县治同驻苏州一城。

27、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

28、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苏州府。

29、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苏州府,复将长洲、元和二县及太湖、靖湖二厅并入吴县,同时将震泽县并入吴江县,昭文县并入常熟县,新阳县并入昆山县。从此,地名称苏州,建置称吴县。

30、民国17年(1927年)11月,苏州县、市分治,在苏州市政筹备处基础上,正式建立苏州市。

31、民国19年(1930年)5月,江苏省政府以紧缩开支为由,又撤销苏州的市级建置,复并入吴县。

32、1953年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成立,苏州市为省辖市

33、1958年8月25日,原由省直辖的苏州市划归苏州专区领导;苏州专区辖1市7县。

34、1960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61年,设立沙洲县(驻杨舍镇)。1962年,苏州市改为省辖市;原由无锡市领导的无锡县划入苏州专区,辖8县。

35、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苏州地区的常熟、太仓、昆山、吴县、吴江、沙洲县划归苏州市领导;常熟县撤销,改设常熟市;苏州市共辖1市5县4区(平江、金阊、沧浪和郊区)。

36、1986年9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先后撤销沙洲、昆山、吴江、太仓(1993年)4县,改设张家港、昆山、吴江、太仓4市。苏州市共辖5市1县4区。1993年,苏州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

37、2001年,苏州市郊区更名为虎丘区;同年,撤销吴县市,分设吴中区、相城区。

38、2012年,撤销苏州市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合并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好了,关于苏州的雅号和苏州古称叫什么名字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本文内容摘抄自互联网,只做模板演示使用,无其它用途,如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发送邮件至#qq.com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