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手机降价2024,以及2024年有什么新机发布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一、2024车市还要继续“卷”
尽管过去的2023年,从下半年开始,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消费复苏,但由于接近一年半的时间里市场处在一个萎靡不振的动荡期,所以即便是回暖,大多数经销商距离主机厂的考核目标也未能完成。调查数据显示,仅有37.4%的经销商完成全年任务,有39.4%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在70%-90%,仍有23.2%的经销商任务完成率不足70%,甚至出现大批关店、品牌退市等现象。在降价潮愈演愈烈的2023年,内卷、价格战、亏损、新能源冲击、活下去等关键词也成为汽车经销商的年度写照。不过,既然存在就要继续坚持下去寻求一线生机,对于刚刚开启的2024,各家车企已经开始利用空窗期来抢占先机了。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年销破300万
这其中,最大的赢家,毫无疑问是比亚迪,无论怎么辩驳,毕竟数据摆在那里,2023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302.4万辆,累计同比增加61.86%,公司成为2023年中国及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细分来看,12月王朝+海洋销量32.3万辆,同比+40.7%,环比+11.5%,全年累计287.7万辆,同比+55.3%;12月腾势销量1.2万辆,同比+98.8%,环比+0.7%,全年累计12.8万辆,同比+1203.1%;12月仰望销量1593辆,环比+290.4%,方程豹销量5086辆,环比+712.5%,新品牌销量攀升较快。遍布大街的秦PLUS和宋PLUS如今已经成为细分市场绝对的王者。
新势力2023年成绩单出炉“理蔚零”表现亮眼
曾经的蔚小理,变成了如今的理蔚零,纵观2023全年,理想汽车、蔚来汽车和零跑汽车摘得全年交付前三名,分别达到了37.6万辆、16.0万辆和14.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82.2%、30.7%和29.7%。而曾经的三强小鹏汽车如今掉到了第四的位置、与哪吒汽车和问界汽车分列第4位至第6位,分别实现交付14.2万辆、12.7万辆和9.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17.3%、-16.2%和23.9%。在高端市场领域,理想凭借着移动大沙发、全家出行头等舱等噱头成功的从过去的危机中走了出来,打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翻身仗,实属不易。
与此同时,以上数据也意味着,2023年除哪吒汽车外,5家新势力全部实现17%以上的增幅。相关业内专家表示:“汽车产业竞争格局已经进入深度重塑期,2024年应该是竞争更加激烈、竞争格局更加分化的年份。”对于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必然增长,这种局面到来的会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从曾经的抢占市场,到如今的品牌地位之争,惨烈程度,可想而知。
行业分化加剧各家车企都凭特色出圈
就在造车新势力12月份业绩欣欣向好之际,传统车企孵化的新能源品牌也延续了此前良好走势。一些率先转型,并且拥有深厚品牌底蕴的品牌,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寻求着稳中有升的市场打法。
数据显示,广汽埃安2023年12月份销量为4.6万辆,同比增长53%,2023全年累计销量超48万辆,同比增长77%。按照规划,广汽埃安2023年的销量目标是“保50万辆争60万辆”,若按照50万辆计算,2023年广汽埃安完成率达96%,以目前的车市竞争强度来看,虽然最终未能完成目标,但对比大批品牌亏损、退市、转型失败,这样的成绩依然是值得肯定的。
与埃安不同的是,深蓝汽车凭借着仅仅2款车型,便创下了12月份交付量1.8万辆的全年新高成绩。深蓝S7的惊艳推出很好的为品牌注入了一阵强心剂。2023年全年,深蓝汽车累计交付量达13.7万辆。截至目前,深蓝SL03累计交付量突破10万辆。相信2024年随着产品类别的逐渐丰富以及两款车型不错的市场认可度,深蓝汽车应该会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向上攀升。
作为吉利汽车的创新先锋,极氪汽车在12月份销售新车1.3万辆,环比增长2.84%,2023年累计交付量达11.9万辆,同比增长65%。极氪的新增长点在极氪007,该车在2023年12月27日上市。据官方透露,极氪007从开启预售到正式上市,在40天时间就累计超5万台订单,很显然,更亲民的售价成为了它的制胜法宝。
除新能源车外,传统油车在年底也有降价举动。面对着新能源车型的强有力出击,如今的燃油车市场已经不再出现品牌“店大欺客”的现象,自降身段降价保销量才是稳住品牌的唯一途径,目前市场上,曾经没有优惠甚至是还要加价提车的车型,如今已经出现降价2W以上的优惠活动,但比较尴尬的是,毕竟曾经自己的光环摆在那里,为了保证销量又不能太大幅度降价来降低车型的“逼格”,所以很多车型出现了停滞不前,甚至是无人问津的境地。
豪华品牌方面,“价格战”下传统燃油车也深受冲击影响。三年前雷克萨斯有的车型还要加价加到15万元才能落地,现在优惠五六万元都要讨好客户才能换来销量,但从市场的反响来看,多数客户并未表示同情,反而对曾经的加价行为感到反感,并说道,并非不舍得加价来提车,而是它本来就应该是现在的价格,这是被打疼了,怕了,才出此下策的结果。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年销量在2500万—2900万辆区间徘徊。因此,业内始终存在着一种声音:国内新车市场发展瓶颈就在2700万辆左右。在新的发展阶段下,2024年车市将朝何种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产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愈加成熟,以纯电动车型为主的新能源车市场地位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单月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已达33%,且仍保持较快增速。可以预见,未来新车市场完成推广目标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能源车市场的强势表现。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新能源车年销量将毫无悬念突破千万辆大关,市场渗透率达四成以上。并且,随着传统燃油和新能源完全交替还需至少十年的前景来看,相对保守的客户将更青睐于混动车型来满足稳定性和经济性两大痛点,所以,2024混动车型的销量也将进一步攀升。
新老能源交替大年,选车究竟是求稳还是抢占先机?
即便是豪华品牌,即便强如BBA,也不可否认的在新能源领域彻底的败给了国产品牌,至少2023年是这样的。简单来说,硬件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下限,软件则决定了上限。新能源领域的一些前端品牌,绝大多数都拥有着多年的造车功底,而真正让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拉开差距,并创造全新体验场景的还是软件系统。智能手机和新能源车将加速融合,形成完善的生态互联,这一点,是燃油豪华品牌所不具备的。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的大出行生态,不会是一种零和博弈,更多是行业内的携手共赢。对于豪华品牌发展新能源来说,高昂的售价,极低的性价比以及并不专业的新能源技术,成为了其败阵的三大因素。像文章中提到的埃安来看,品牌并没有急于去推出高端车型去冲击市场,就是因为深刻认识到了品牌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不如走亲民路线稳扎稳打,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对于BBA这类品牌来说,不如推出一个全新的子品牌,也走亲民路线,依托着品牌雄厚的造成功底,其效果也远比消耗自家母品牌来强得多。市场竞争加剧,未来在手机厂商的搅动下,汽车行业2024会走向何处,绝对值得关注。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秒评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李想预判未来:2024年进入“彻底”智能电动车时代
在理想汽车2023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对着仅仅5页PPT的内容脱稿演讲了整整105分钟,文稿整理出来超过了2万字。
那李想讲了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他带领理想汽车在完成了“从0到1”这个过程之后,把这家公司将如何再“从1到10”这个阶段的发展思考结果、做了哪些判断,以及背后的为什么、面临什么挑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做了很全面细致的输出。
关于这场演讲的全文,已经有很多媒体进行了发布,而驾仕派则是将李想本人对理想汽车未来的预判、对行业的预判提炼出来,从李想的角度来看下一个五年、十年新能源车市场的发展逻辑。
首先需要理解的是,为什么说理想汽车现在已经完成了“从0到1”的过程,而迈向“从1到10”的阶段?
这个并不是李想随口说说,或者是他“觉得”到了这个阶段,而是有财务数据的支持。
理想汽车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中显示,“理想汽车第四季度的经营利润(扣除股权激励)超5亿元,达到5.687亿元,经营利润率为3.2%。此外,第四季度净利润为2.653亿元,季度自由现金流为32.6亿元,正向财务数据标志着企业已经逐步开始从初创阶段向更大规模转变。”
换句话说,在去年第四季度,理想汽车开始赚钱了——赚了2.65亿元,实现了卖车的自我造血,而不再仅仅是用融资来的钱。
“从0到1的时候,其实是要验证自己的生存能力,从1到10是把你验证完的东西发扬光大。”李想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说。
既然理想汽车已经验证了自己的成功方法,下一步就是如何扩大规模。
李想回溯最初2016年在做理想ONE立项的时候,就提出他们所有的挑战就两个,第一个挑战是充电难的问题,第二个挑战就是电池成本高。
“我指的充电难是替代燃油车的标准来开展充电,因为我们消费者没有任何义务,当我买一辆电动车以后,用户整个的体验、行使半径,效率是比燃油车下降的。所以,我们思考从完全替代燃油车的角度来看充电挑战。”李想解释说,同时因为电池是有核心贵金属的大宗商品组成,所以电动车卖得越好,比如说去年下半年开始更强的爆发性增长,就会变得越来越贵。
当时他和团队思考了三条路径:换电、增程和10分钟充够使用里程的“快充计划”。
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讨论和排除之后,理想ONE选择了增程,“增程可以用更少的电池也可以把车重控制下来,还能够解决长途出行充电的问题,跟我们SUV更相符。”
其实李想已经不用再复述增程的市场前景,因为销量已经证明了用户的选择。
理想ONE成为月销过万的爆款,也就是让理想汽车完成“从0到1”的生存阶段,而现在迅速铺开的L9、L8、L7三款车型则是理想汽车把已经验证的成功发扬光大的过程。
按照理想汽车的说法,对于2023年第一季度展望再次给出指引新高,预计实现交付量52,000至55,000辆,同比增长64.0%至73.4%。
“往后看的2030年,我们仍然会坚持两条路线同时往前走,然后把增程效率做得更高,做得更好。另外一方面在整个高压纯电上做得更好,根据用户自己的需求提供两种选择。”
二、高压纯电和800V超充的新故事
“在过去的从0到1的阶段,增程帮我们站住了脚,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可观的收入。”李想说,“这样的收入规模和收入的增长速度,能够支撑我们接下来全力以赴的去做好纯电。”
从2023年开始,理想汽车将开启一个新的领域,也将是一场新的攻坚战:高压纯电。
和外界的看法不一样,李想在思考纯电这件事情上并没有把纯电和增程对立起来,而是作为一个核心技术路线去认真洞察。
“无论是我们做的增程电动,还是做的高压纯电,其实第一个核心目都是解决充电的问题,当我们使用4C电池的时候可以做到10分钟充电400公里,当我们使用2C电池的时候可以做到20分钟充电400公里。”
李想认为纯电路线有两个核心问题:
1、充电桩的赚钱原理就像饭店,追求的是翻桌率,每天要做到六七单就可以收支平衡,但现在一般只有两到三单;
2、用户等待充电的时间成本太高,也造成了充电桩利用率低的问题,如果缩短到10分钟就能充一个足够使用的里程,那用户体验就基本上跟燃油车一致了。
“要想做到这件事情,其实有两个核心要素,第一个核心是必须用高压平台,用高压平台才能做到这样的充电速度。同时,高压平台第二个好处就是当我们使用碳化硅配合高压平台以后,再配合比较好的风阻系数,电池成本可以大幅的下降,效率可以显著的提升。”
按照李想的说法,现在销售最好的一款纯电中大型SUV大概是有100度电,做到600公里续航里程,但其实理想用800伏的高压平台配合更好的风阻系数以及碳化硅和整体效率的优化,大概用80度电就可以做到同样的续航里程,而车辆也会更轻,又因为车更轻了以后就可以减少铝的使用,单车成本下降大概在3到4万块钱。
“大家到时候可以看到我们推出的800V高压平台电动车,因为4C还有一定的选择性,大概可以做到跟增程相同的价格,这可能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因为今天大家都认为800V碳化硅会带来一个更贵的价格,其实不是,它可以节省非常多的成本。”
据李想透露,理想汽车在纯电平台上也会有一些像碳化硅功能模块、三合一电机这样的自研技术。目前实测的结果就是:跟同样的400V的主流IGBT相同驱动方式的产品相比,理想的纯电动车大概可以节省15%的电池电量。
换句话说,在今年年底推出的理想首款纯电车型,在有着和理想L9同样尺寸、配置的前提下,可能价格也是相同的。
关于随着高压纯电产品推出来的高功率快充站如何来铺设的问题,李想也已经做了思考。
“我们认为如果我们要推出电动车,充电桩对我们而言它是产品,不是服务,充电桩是产品本身。如果我们提供4C,但是没有4C的完善充电网络,那其实就相当于我们买了一部4G手机,但还仅有2G网络,所以我们认为它属于产品本身的事情,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我们铺设充电桩的速度和决心,因为背后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贵。”
李想现场做了一个测算:一个高速公路上的超充站能拉到的大概是640千伏安到800千伏安的电量;如果是这样的一个库电容量,由于普遍会做3+1的站——1个480千瓦充电桩配合3个250千瓦充电桩;如果到2025年一共建设3000个超充站,总共花费是100亿元,但是还可以分摊5年,而理想则是一个年收入千亿规模的企业。
“其实成本比大家想象的低得多,比建一个工厂便宜多了。”李想很坦然。
那到底理想汽车又准备如何规划高压充电网络呢?李想提出了不同场景的解决逻辑——家里用慢充,城市用快充,高速用超充。所以理想汽车认为在城市里建超充比较好的方式,其实是建在加油站的附近,比如在环线上建,哪里有加油站,哪里就应该建超充,还有就是高速沿线覆盖。
“而且我们建的超充也会给其他品牌的800伏车型共享,保证每个其他友商的车也能跑到很高的效率上。长期来说我们认为,以正常的收费价格而言,超充体系跑顺了以后,肯定是不赔钱的,至于赚多少钱还是看自己的运营本事了,但至少不赔钱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某种程度上,他的这番回答也是对之前蔚来方面提出的“希望友商也要多建充电桩”的回应。
ChatGPT,无疑是现在整个行业最热的词汇。但是对于汽车行业来说,ChatGPT和DALL-E背后的大型语言模型与预训练模型,所带来的颠覆性却依然没有被传统车企所重视——甚至说“察觉”。这些传统车企还是在大而化之的使用AI、超算的营销词汇,却并没有真正在人工智能上大幅投入。
然而在理想汽车这次的沟通会上,人工智能已经被拔高到企业愿景的层面:“2030年,(理想汽车)成为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企业”,以至于至少有接近万字的演讲内容是围绕“科技:智能电动车的人工智能革命”这一主题来展开的。
“很多人说我们在人工智能方面比较小心翼翼,但其实我们是长期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感知,确定这条路线可行以后,我们就会All-in来做。我们真正对核心的智能驾驶的自研投入,是从特斯拉把大概的逻辑模型跑通以后,才开始正式投入的。”李想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给理想汽车今后7年的投入方向写下了注解。
李想所提及的“特斯拉逻辑模型”,其实就是以特斯拉在自动驾驶算法高级总监Andrej Karpathy带领下推出的FSD,开始用影子学习、大模型训练这类技术摆脱原有的“辅助驾驶白盒子”模式,让机器自学习。
“什么时候智能电动车才真正智能?终端不算智能,终端只是延续了手机的功能,为什么延续手机功能?因为安卓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生态,消费者不是为了用安卓,而是为了用安卓背后的生态,因为里面有地图的生态、娱乐影音的生态、大量应用软件开发者的生态。但是我觉得真正属于智能电动车的变革时代要从真正2.0能跑动开始。”
“我自己做了一个预测,我认为这个时间点,尤其是对于中高端车,会出现在2024年。真正的基于大模型,基于BEV技术(Birds Eye View)实现的城市NOA……一个是城市里面60%以上甚至80%以上的车交给这个功能来开,而且安全性也没问题,除非别人违章。哪怕出现肇事,大概率也都是小的刮蹭。这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巨大的变化,正如消费者买了一幢20-30层的楼房一样,有电梯没电梯是根本差别。”
这两段话,应该是李想在这次沟通会上给出的最重要的内容和观点。他认为,2024年以后,至少中高端车,如果不能提供城市NOA就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了——彻底进入智能电动车时代,否则永远只能卖非智能的电动车。
1、使用Orin计算平台的这些企业,基本上都会在今年四季度的时候交付最早用于测试的NOA(基于大模型的)。他个人认为到今年年底,大部分头部企业能够做到2021年年底特斯拉的水平,到2024年的时候,大家普遍能做到2022年底2023年初特斯拉在北美的水平。
2、理想汽车不会提供基于原来的方式做出的城市NOA,不会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标定,理想提供城市NOA的时候,就会提供这种基于大模型的全部城市覆盖的NOA功能。
这也对应了理想方面之前的信息:计划在第四季度,理想AD Max开放城市NOA的早鸟用户内测。
而关于在AI的投入方面,理想汽车没有进一步披露。但是2022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显示:理想汽车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季度研发投入20.7亿元、全年研发投入67.8亿元;2022年全年研发投入翻倍,同比增长106.3%,全年费用占比15.0%……
换一个角度看,按照李想表示的千亿规模、10%以上的研发占比,那么之后理想汽车的研发费用可以达到百亿元级别。这一水平相当于联想、滴滴这些互联网公司在2021年的研发投入水平,而再往上则是小米的130多亿元研发投入。
在沟通会上,除了关于技术路线和企业愿景方面的全面阐述,李想和高管团队也针对当前的市场竞争态势做了广泛的沟通,虽然内容有限,但也对认知2023年新能源车市场有很大的帮助。
李想坦承一季度市场很困难。困难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12月份透支了今年的销量,第二个是行业里面的两个头部企业打价格战,这就影响了整个车市的发展。并且李想认为今年全年整个市场都会承压,无论是新能源市场还是整个乘用车市场。
好在理想汽车是比较幸运的,一是第二代产品的竞争力比较强、在同价位的产品力领先比较多;还有就是理想L系列受益于特斯拉降价——特斯拉主动让开了30万元价位——就拉动了很多新的用户进场。
“这是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也是一个幸运的地方,但我认为不会一直幸运下去,还是得做好各种准备。”李想本人说。
2、理想汽车在今年会进入一个“开始关注市场份额”的阶段。
理想汽车CFO李铁就认为,如果商业、供应链和组织能力更强,以理想L系列现在的产品力、产品给用户带来的用户价值,其实应该可以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
“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承压的状态下,当全球出货量下降的时候,就是头部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的时候。”李铁说,“(理想)在去年30到50万级SUV市场拿到差不多9%的市场份额。接下来我们想拿到20%,20%是什么概念?就是Leading Brand。”他所指的Leading Brand就是市场的前三名的位置。
“你要想成为一个留在牌桌上的汽车企业,基本上你要有几千亿的收入,你要想成为世界头部的企业,基本上是要有上万亿收入的。那么这样的收入规模怎么来经营?这就变得很关键了,不能永远靠融资……当车最难卖的时候,比如遇到经济危机,车最难卖、融资也根本融不到的时候。”李想很清晰的解释了毛利率对于汽车公司的重要性。
作为智能电动车企业,理想方面认为一个健康的门槛是20个点毛利率,研发投入基本上在10个点以上,销售管理费用做得非常好也要7到8个点,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还有资本的投入,比如建工厂。而他们观察到,目前除了理想,还有特斯拉是超过20个点,比亚迪加上经销商的费用也是超过20个点,这是比较健康的。
“否则怎么投研发。不能说资本市场好的时候投研发,资本市场不好就收缩研发,汽车不是这样的,汽车做任何计划都应该是五年以上的周期,所以毛利率是这里面的关键点。当然,毛利率越高企业经营难度越大,毛利率越低越容易,负毛利率相当于送钱,是最容易的。”李想补充说。
4、想抢夺BBA用户就要保证大概10%-15%的量是现车。
这个逻辑有点反认知,因为之前都认为新势力是采用订单制,先订车后交付。但现在市场上也能够看到理想汽车有了一部分现车,是不是意味着理想的订单厚度不够了?
对此,李想专门做了解释:现车其实从2022年就开始就有了,原因是理想方面发现,打入40-50万元市场,以及在30-40万元区间提供两款车的时候,他们会抢BBA的存量市场,这是一种零和博弈。这时候用户买BBA,几乎这个价位百分之百有现车,而有相当一部分用户群来的时候就是要买现车的。
所以理想汽车从去年就开始,保证大概10%-15%的量是现车,这些用户没有那么在意非得要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配置,而是更希望马上就能把车开回家,“当然现车并不是直接放到门店,而是放到“省级大区”,每个大区根据用户的需求,配一定的现车”。
李铁对此也做了补充,如果想实现20%的量是现车,整体上来讲就需要管理运营重心下沉,以省为单位管理所有城市,因为省跟省之间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配现车的决定权就给到“省级大区”。
理想方面发现,越往一线城市,就越会发现有店长抱怨说,他每天会流失很多客户——他们就是走进来问有没有现车,没有就走了。“你不能挑战大家的常识,虽然你跟他说特斯拉也是这样,但反正就是有一些人进来就走了,所以我们就开放(现车销售)这个权利给他们。”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驾仕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三、开年再遇降价潮!2024年车市仍疯狂
迈入2024年,新能源阵营中销量异常火爆的特斯拉、理想两家车企相继宣布降价,给竞争激烈的车市新添了几分迷惑。毕竟,2023年刚过去,车企尚未在价格战中缓过来,开年又将迈入新一轮的价格厮杀?
说到这儿,不妨先了解一下特斯拉、理想两家车企的降价情况。其中,特斯拉Model 3焕新版起售价下调至24.59万元,降价幅度至高达1.55万元;特斯拉Model Y起售价下调至25.89万元,降价幅度达7500元。
2024年特斯拉开启新一轮的降价,不过在车市上基本荡不起多少水花,因为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23年年初,特斯拉最高幅度降价3.6万元,Model 3的起售价降至22.99万元,对比如今的售价几乎相差3万元,再置于当前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之下,特斯拉却反其道而行之,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直接涨价促销。
因此,在兵哥看来,今次特斯拉进行调价,精确地说讲是一次例行调价,不能称之为直面车市价格战的被动策略。毕竟,从销量和利润两个维度看,特斯拉的发展状态相当健康,完全掌握着整个新能源车市的话语权。
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全年交付量达180.86万辆,同比增长38%,销量再创新高。其中中国市场的交付量为94.7万辆,占全球交付总量的52%,还有特斯拉单车利润超过6万元,如此意味着其在降价层面还有更多的可操作空间,相较于被动卷入价格战漩涡的自主新能源品牌,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纵观当下车市,特斯拉是为数不多的一家发展相当健康稳定的车企。
1月11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出通告,理想L系列车型2024款换新将于3月份交付,同时春节将至给出购车优惠。对比特斯拉,理想汽车开年启动的价格“调整”,更贴合当下车市残酷、高压的局面。
通告一出,网上立刻有信息传出,理想L7直降3.3万元,理想L8直降3.4万元,理想L9直降3.6万元,全系送电动踏板,现车没有电动踏板现金再减5000元。近日,经兵哥了解到,理想汽车旗下某些在售车型终端优惠高达4-5万元,优惠幅度远比网络上传出的更高。
不可否认,2023年理想汽车全年交付量达37.6万辆(销量目标为30万辆),实际销量远超既定目标,是当下为数不多能够超额完成年销量目标的车企之一,新势力阵营中俨然率先摆脱卖一辆亏一辆的魔咒,同时在销量、利润上获得双赢,相当不可思议。
那么,聊到这儿,在2023年期间,特斯拉、理想汽车在利润、销量两个维度均获得正向增长,是否意味着理想汽车成长为第二个“特斯拉”?其实不然,一是两家的体量差距显著,二是品牌的可替代性强弱,两者均有着天壤之别,不论哪方面特斯拉皆远胜于理想。
显然,理想嗅到了危机,官方给出的两大降价理由显然有那么几分借坡下驴的意思,理想的目的相当明确,2024年的销量目标,自然是想在2023年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突破。
毕竟,在理想L系列官降之前,李想早已立下了flay,2024年销量目标定为80万辆,相当于同比增长达112.8%,月均销量超过6.6万辆方能达成目标。
按照2023年的竞争局面推测,2024年车市的竞争面想必更加疯狂、混乱和无序,即是说理想面临的压力断然会比去年更严峻。理想的“理想”能不能实现,还需要打一个问号!
特别是2023年11月问界花了5个亿进行焕新打造的问界M7,以及号称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问界M9问世,华为对理想的围剿逐渐来到拼刺刀的阶段。
新车布局方面,理想汽车预计在2024年上半年推出理想L6和理想MEGA,下半年将推出三款纯电动车。理想L6将覆盖20-30万级SUV市场,其能否成为L7/L8/L9一样的爆款仍充满悬念。而理想MEGA作为一款高端豪华MPV,虽然官称在3月交付,相信上量很难,毕竟MPV的市场份额相当有限,理想MEGA如何脱颖而出?
而理想官方下半年推出的三款纯电动车,又能带来多少销量助攻?因此,别看理想似乎混得还相当滋润,实际面临的竞争面要严峻得多。正所谓见一叶而知深秋。利润、销量双增的特斯拉、理想两家车企,开年即刻开启新一轮的降价,足以说明2024年的车市更加扑朔迷离。
除了特斯拉、理想汽车,越来越多的车企通过“变相”降价或限时优惠的方式实施降价之实。譬如,刚上市的领克09 EM-P主销款变相降价,其中,纯电续航为160km的基础版起售价为33.98万元,2024款则下调至30.78万元,降幅高达3.2万元。
ID.4 X 2024款、宋Pro冠军版均给出了限时优惠,前者原起售价为19.5888万元,现如今的限时起售价低至14.98万元,降价幅度约4.6万元;后者原起售价为12.98万元,如今限时起售价低至12.18万元,现金下调8000元。可见,不管是畅销款或是非畅销款,新车新定价或者给出的限时优惠都显得极为务实。
除此之外,还有前段时间上市的极氪007和吉利银河E8,还有即将入局的小米SU7,不难发现,面对不确定的2024年,不论是特斯拉、理想,还是比亚迪、吉利等,均放低了高傲的姿态。
可以看见,车企在降价的操作逻辑上似乎更为隐秘,没有2023年年初时的高调张扬,当前的做法明显更为低调,甚至在产品焕新阶段或者购车政策层面把降价福利直接给到终端,完全是悄无声息,以此打消老车主感到背刺的影响(特斯拉除外)。
基于开年的车市动态来观察,今年将会延续2023年的发展基本面,新品层出不穷,品牌竞争轮番上演,价格战仍是今年车市的底色。当然,值得肯定的一面还有,中国车市发展迈入新的阶段,2023年产销均超过3000辆,产销同比增长均超过10%,中国车市仍具备强劲的增长势能是不变的基本面。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迅速发展和崛起,自主品牌的竞争力愈发更强,降价潮持续演进,消费者相信会是最大的受益方。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爱车兵团,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关于本次手机降价2024和2024年有什么新机发布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